黑河[長江支流皖河的支流長河的支流]

黑河[長江支流皖河的支流長河的支流]

黑河,長江支流皖河的支流長河的支流。源出太湖縣高界公路以北大別山余脈山區,流經太湖縣、潛山縣至姚家祠堂入長河。全長32公里,流域面積212.6平方公里。 黑河原系長江支流皖河支流潛水的右岸一支水系,上承安徽省太湖縣的羅家河、石馬河、汪洋河、小池河、白沙河諸水,中納潛山縣牌樓河,右納長河分支斗宕河,諸河匯集,在黃泥鄉金家墩下入王家河注潛水。1960—1965年冬為緩解王家河洪水的壓力,人工挖掘的一條新河道,集太湖縣境內諸水注入長河,從而,變為長河支流。縱波為0.33‰。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。黑河是太湖、潛山縣長河下游圩區的重要灌溉水源,有糧川閘、花園圩兩大灌區。

幹流概況

幹流走向

黑河上游太湖縣段 黑河上游太湖縣段

黑河,源出太湖縣高界公路以北大別山余脈山區,流域分東西兩大片,東片有白沙河和小池河,西片有楓鋪河、石子河、羅家河、汪洋河、觀音寺河,以羅家河為主道。羅家河發源於天台、羅溪交界的天頭山,南行出章河沖,經祠堂邊、羅家河,在五羊畈東合汪洋河、北合石子河,至橫山橋,西納觀音寺河,東行經汪家山進入花園圩,在李家壩北合楓鋪河,在羅陂畈北納高橋河,在余龍橋北合小池河、白沙河,直至姚家祠堂入長河。全長32公里,流域面積212.6平方公里。

河道變遷

黑河痘姆鄉鞔古村段 黑河痘姆鄉鞔古村段

黑河,原系長江支流皖河支流潛水的右岸一支水系,上承安徽省太湖縣的羅家河、石馬河、汪洋河、小池河、白沙河諸水,中納潛山縣牌樓河,右納長河分支斗宕河,諸河匯集,在黃泥鄉金家墩下入王家河注潛水。王家河為黑河流域幹流,起自黃泥鄉金家墩下,經王河街、李家灣、馬過水到葉家閘入潛水,全長13.3公里。黑河流域總面積為446.27平方公里,包括太湖縣的劉洋、花園、小池、沙格,潛山縣的黃泥、古井、黃鋪、牌樓、河鎮、王河諸鄉。流域內水田旱地總面積19.89萬畝,其中太湖占40.3%,潛山占59.7%。 1960—1965年冬為緩解王家河洪水的壓力,人工挖掘的一條河道,太湖縣河道從汪家山起,切劉家嶺,經黑屋至白廟糧站,沿山攔洪截流,至余龍橋接潛山縣新河,全長7.2公里。 潛山新河,河道始於方家山嘴,全長3.4公里,寬150米。集太湖縣境內諸水注入長河,從而,變為長河支流。縱波為0.33‰。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。

主要支流

石子河,源出天頭山南,途經劉山鋪,在五羊畈匯入黑河,長11.9公里,流域面積13.1平方公里,

楓鋪河,源出海會寺,流經楓香鋪、方家河,在李家壩北合匯入黑河,長12.5公里,流域面積21.2平方公里。

小池河,源出天台山,東南流經劉家山、小池驛、孔河,在余龍橋匯入黑河,長16.7公里,流域面積27.8平方公里。

白沙河,古稱焦羊河,源出玉皇廟,東南流經石霞,至東堰口,穿白沙畈,在方龍北納楊埠河,經上格城沿山而下,在余龍橋北匯入黑河。河長24.5公里,流域面積58.2平方公里;

楊埠河,又名落馬河,白沙河支流,在余龍橋北匯入白沙河。長11公里,流域面積20.9平方公里。

治理變遷

過去,黑河流域洪澇災害嚴重,1959—1956年,連續4年破圩,累計受災面積22.13萬畝,其中潛山境內潰堤近百處,累計受災面積9萬多畝,沙壓耕田2694畝。形成災害原因:一是黃泥地區河叉縱橫交錯,在不足22平方公里的圩區,就有大小圩口43個,堤多質差,難御洪水;二是斗宕河分洪,加大王家河和潛水的負擔;三是潛水洪峰出現先於王家河洪峰出現兩小時,倒灌王家河,而王家河內竹木、沙灘等障礙較多,洪水受阻,以致成災。災害最重的有黃泥、梅湖、龍湖、西聯、洋盪等圩。

黨和政府為避免洪水成災,決定治理黑河,使之改道而流。1955年冬、1957年秋,經上級批准,將太湖縣花洋鄉(今黃泥鄉前進、勝利兩村)、懷寧縣的王河鄉,劃歸潛山。1957年5月至8月,安專水電局派員進行實地查勘,制訂治理規劃。通過三個方案相比較,確定採取“集太湖諸水於方家山嘴至長河王家壩,開一條新河入長河”的方案。

1960年1月,潛山縣黃泥公社組織3千多民工破土動工。是年夏,黃泥、王河、河鎮三個公社共組織民工5千多人,突擊挖河半個月。是年冬至次年春,黃泥公社又發動民工2千多人開挖黑河。但幾次均未達到標準,造成太湖花園公社農田受淹。

1961年4月和6月,地委先後兩次召集太、潛兩縣有關負責同志進行磋商,並達成協定。根據協定,太湖、潛山兩縣以黑河為界,原屬潛山的黑河以南紅旗生產隊和及長河對岸五星大隊劃歸太湖。後在安專水電局領導的主持下,編制了《太、潛黑河治理計畫書》,於1962年報省水電廳轉報省計委批准施工。1962—1965年,黃泥公社又組織2千多人連年開挖黑河,按照“二十年一遇”防洪標準、“五年一遇”治澇標準進行施工。

1965年底,黑河治理潛山段工程全面竣工。開挖的新河長3.4公里(堤距150米,河槽寬70米,泄洪流量1000立方米/秒),建排澇閘3座,灌溉閘3座,機灌站2座,累計完成土方148.1萬立方米,石方4424立方米。挖壓耕地985畝,遷移居民44戶、176人,拆遷房屋215間。國家總投資51.07萬元。1969年11月—1970年4月,國家又投資7萬元,建成跨越黑河總長193.7米的六孔雙曲拱大橋1座和人行橋2座,使潛、太交通大為方便。

上段太湖縣改河工程1964年12月動工,沿北面山腳開挖一條新河,河道從汪家山起,切劉家嶺,經黑屋至白廟糧站,沿山攔洪截流,在余龍橋與潛山新河相接,全長7.2公里。劉家嶺至黑屋和白廟部分地段為兩岸築堤,余為沿山單壩,河道為複式斷面,河底寬30——40米,河壩高5.5——12.2米,內外坡1:2,河道坡降1/1000——1/1500,1970年完工。除花園、羅灣兩鄉受益戶出工外,茗北、新倉、轉橋、花園、羅灣非受益戶亦出工支援,共完成土石方103萬立方米,水利建築物19處,國家共投資43.13萬元。經考核,已達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(泄量1750立方米/秒)。

黑河改道工程告竣後,黃泥地區43個小圩聯成一個大圩。原有69.6公里的堤防,縮減至17.27公里。王家河兩岸堤防和潛水下遊河堤,減輕了來自洪水的壓力。縣境內直接防洪除澇面積達1.5萬畝,間接防洪除澇面積3萬多畝,新增耕地6000畝。灌溉面積1.29萬畝,其中自流灌溉9000畝。大旱時,可引太湖花涼亭水庫水灌溉王河、河鎮兩鄉農田2萬多畝。黑河改道成功,黃泥、王河、河鎮一帶,變成了高產穩產的糧油基地。1969年,黃泥公社將在王壩閘打壩引水改在黑河口打壩引水。從此,潛、太、懷三縣歷史性水利糾紛大為緩解。

灌溉工程

糧川閘灌區,在黃泥鎮境內。1960年,開挖潛、太兩縣交界處的黑河,使圩內43個小圩聯成一體,為創建灌區提供了條件。於是在黑河左堤大橋上首建引水樞紐糧川閘,孔徑為1.5×1.3米,引太湖花涼亭水庫尾水灌田。但當時是利用圩內廢河建控制閘,壅水灌溉,需要5天5夜才能將容積百萬立方米的廢河槽灌滿,讓水流淌到田,水高低田淹,水低高田灌不上,矛盾很大。
1966年,黑河主線達標。8月,縣水電局作出規劃,根據圩內地形和水源條件,決定分黑河、勝利兩個片來建設灌區。黑河灌溉片,轄前進、工農、傅祠、文昌、金墩、龍坦、菱湖等7個大隊,總面積17.78平方公里,耕地10695畝。糧川閘為本片引水樞紐,開乾渠1條,長2.5公里;支渠2條,共長12公里。在2條支渠的兩岸,“非”字形排列斗渠共32條。廢金橋河、洪家河節制閘,利用兩河為排水渠道。排灌分開,消除矛盾。勝利灌溉片,總面積3.1平方公里,耕地2107畝。豐收閘為其引水樞紐,自閘址起經大堰溝至黃中灣開灌溉乾渠1條,按古例,引太湖縣七聖埠水灌田。在孫家湖建80匹馬力的灌溉站1座,修一涵洞穿通里河堤,提高水位灌高田。沿勝利大隊山邊開撇洪溝1條,長3.3公里。
1966年冬,黃泥公社按照規劃,動員民工2000多人,修閘建站,開渠配套,並完成橋頭街渡槽等附屬工程30處。1976年冬—1977年春,完成灌區下游牌樓河龍坦段改道工程。1977年冬,開通鄭家河中八段排水渠,使太子湖等7個小圩聯成一體。1978年春—1979年9月,新建裝機320千瓦的龍坦電排站。1980年冬,新建金墩大隊電灌站。1984年改孫家湖、前進兩座機灌站為電灌站。孫家湖電灌站裝機40千瓦,前進電灌站裝機30千瓦。後又新建上堰、吳壩等14座電灌站,共裝機215千瓦。從此,灌有源,排有溝。灌溉總面積達18641畝(內含王河鄉2500畝,河鎮鄉1500畝,桃花鋪、古井兩鄉各1000畝),為設計效益的1.72倍。

花園圩灌區,是建國前唯一的萬畝灌區。上起金雞嶺,下至黃泥港,圩內河道縱橫交錯,塘堰星羅棋布。若逢旱年,溝塘乾涸,即在長河攔河打壩,引水補給。1951年冬,皖河工程處派員查勘設計,在徐勝埠堤上建翟惠閘,最大引流量2立方米/秒,可灌面積2萬畝。黑河改道後,花園圩經治理呈長形,圩內面積19.5平方公里,有耕地1.75萬畝,由1條總乾渠、3條分乾渠、24條支渠控制。水源除圩內徑流外,還有黑河與長河。黑河堤上有梓樹壩、劉家嶺、周家老屋、徐家小屋4座進水閘,分段引水入圩。一旦發生旱情,就在長河裡打壩,從翟惠閘引水入圩。長河攔水築壩處寬約0.8公里,底高程26.5米,臨時沙壩需3米高,築壩一次需木樁千餘根,稻草萬餘公斤,勞力2000餘人。花涼亭水庫建成後,河床不斷降低,打臨時沙壩難度增大。灌區輸灌一次,時間需5-6天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